那些在错误道路上一路狂奔的国产虚拟现力量

浏阳历史网 2021-05-26 21:49:52

今年国内做虚拟现实的团队纷纷浮出水面。因为Oculus被FB收购,以及三星推动Gear VR让大家都看到了消费级市场的机会。

宅客君在Oculus被收购的前后,大约见到了不下20支团队。当下活跃在虚拟现实圈子内的团队不下80家,其中硬件占到了将近一半,硬件里又以平台型的产品居多。

什么叫平台型的VR产品?举个栗子,就是类似Oculus的终端。

大家为什么都热衷做这样的产品?因为现在消费级的虚拟现实终端太少,硬件比软件的变现速度快;同时硬件平台又是投资人喜闻乐见的故事。

但如果你仔细罗列一下这些终端的现状,你会发现他们现在强调的概念基本上是:多平台兼容、全高清、真3D甚至是像电视一样大屏幕体验。但是问题是:当你玩虚拟现实的时候,你感觉哪一部分的体验是最爽的?是屏幕够清晰吗,是形象很逼真吗?

答案是否的,无论宅客君自身体验还是业内朋友普遍的认知,上述的关键词都不是VR的重点,而应该是沉浸感(Immersion)。在宅客君的理解里,虚拟现实之所以是虚拟现实在于它虚拟了一个自我,并且让用户感受到这个自我跟环境在真实交互。

【一段二次元的视频告诉你,Immersion才是最重要。】

宅客君告诉我们决定沉浸感的因素主要是这么几点:

1. 视角(Field of view, 一般指横向视角),设备的视角要广,要不断接近人本身(无限接近无边界,不要让人感觉到在看一个屏幕);

2. 整体延迟(Motion to Photon);

3. 软件算法配合光学系统还原人类自然视觉;

4. 内容定制设计;

肯定受不了。” 5. 其实还有更多(包括立体听学、针对不同情景的自然输入设备,力回馈设备等);

多平台兼容的好处是一下子能给自己的产品导入很多内容,但这些内容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为第一人称设计的。也有产品宣称可以进行画面转换,但游戏本身可能是为60度视角设计的,总之不是定制内容难以产生沉浸感。

还有设备干脆宣称做近在眼前的60寸(数字并不要紧)大屏,但这样的产品比如索尼的HMZ已经证明大众并不接受。宅客君认为过分宣传多平台兼容、3D、高清大屏(在这个阶段)是对用户的一种误导,用户买回这样的产品最后觉得VR不够好玩,就是透支了VR的概念。

虽然很多人初用Oculus Rift觉得还很粗糙,但DK2实际上做了不少工作提升沉浸感:

比如1080P的OLED屏,OLED相比LCD屏的特点是余晖滞留的时间比较短(low persistence),这样画面的刷新切换能更快;

Oculus可以让三星为它做特定的延迟优化,甚至推动高通、NVIDIA、AMD改善下一代GPU的沉浸感设计。

而国内之所以在这个阶段有很多人强调屏幕画质、多平台,更多是因为传统眼镜厂商的技术积累在光学和显示上,这部分厂商也很难有资源和方法来吸引开发者。而真正做VR沉浸感的厂商寥寥无几。

在消费级VR刚起步的时候,现在行业亟待建立标准,至少是消费者的评价意识什么样的VR才是好玩的VR,或者说怎样做VR才是正确的因为像上面提到的VR现在被强调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南辕北辙的。

松原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成都早泄医院海口哪家医院白癜风好四平白癜风
德阳治疗白癜风医院费用
黑龙江白癜风治疗费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