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战术

浏阳历史网 2020-01-18 12:09:50

淮海战役过程 淮海战役真相是什么

淮海战役战术

就战术而言,淮海战役里,交战双方的共军和国军形成了正确与错误的鲜明对比,这也是最后共产党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

淮海战役战术

国民党方面,原本在徐州等地的防御部署就极为被动

,毫无主动权又兵力分散,远没有另一个方案放弃徐州退守淮河来得有优势。之后又大意轻敌,误判了共军的进攻时机,导致己方军队的部署和调动缓慢,从而仓促应战。比如黄伯韬兵团为了等待后方部队而延误了战机,所以才会被包围,而当时黄伯韬希望别的兵团来援助可遭到拒绝,等到他被包围又派去两个兵团反而自己也被包围。之后杜聿明率领的部队已经在撤退时,又接到命令去解围,再次被包围。可见国军战术指挥上的混乱。

而解放军方面,在战术上主要是两点,一是把敌军分割开来歼灭,二是夜晚作战和近战,可谓是做到了扬长避短。第一点是因为国军兵力数量比自己多,而且当时他们的防御部署是沿着铁路线摆一字长蛇阵,兵力相对分散。将对方分割开来就可以进行包围歼敌,使交战时的兵力上自己保持优势,这样赢面更大。第二点是因为国家的装备更为精良,有飞机有坦克,还有火炮机枪,这方面是解放军万万比不上的,所以能做的就是避开他的优势。夜晚作战,既可以有奇袭的效果,而且飞机坦克火炮等大型装备的发挥余地就少,而近战也减少了士兵密集被机枪扫射的危险。此外,包围战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大型装备此时反而成了国军突围的累赘。

淮海战役过程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复杂的一场,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经历了66天,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地图

第一阶段到11月22日,主要是推进阶段。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料到对方会迅速发动战争,一直保持防御状态,所以在大意轻敌之下仓促应战。等到他们发现对方主力扑向徐州,才进行军队的收缩靠拢,而华东野战军按照计划在6日的夜晚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黄伯韬为了等待后方的部队而没有及时撤退,被华野追上,最后10万人兵团全灭,自己也阵亡。在国民党绥靖区地方党的起义下,解放军迅速推进,并且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蒋介石调回杜聿明具体指挥战役并继续投入更多的部队,而中共方面建立总前委。

第二阶段到12月15日,是包围阶段。国军方面黄维所率领的军团,慢慢被解放军包围,在他准备突围时,部队的地下党临阵倒戈使其计划失败,被完全包围,不久也被歼灭,黄维被俘虏。此外,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在向西突围的时候,被华野主力合围,其中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到1月10日,是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包围内的杜聿明部的攻击,向他劝降,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使其弹尽粮绝、士气全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野发动了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杜聿明被俘。

深圳十佳男科医院
礼来希爱力和印度希爱力对比
洛阳妇科医院地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