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者也不一定能马上读出虺这个字
浏阳历史网 2020-03-17 15:57:30
刘醒龙
刘醒龙新书《蟠虺》书封 “这是在为难读者。很多学者也不一定能马上读出 虺 这个字,我在小说里用了大量我们现代人不用的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直不用就是废弃了。有时候我觉得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人的认知有惯性,我们这些文化人必须有意打破惯性。这也是文化的意义。”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莫言、毕飞宇、刘震云、张炜和刘醒龙,这5位作家从2011年获奖以来,只有刘震云在2012年里写了新长篇《我不是潘金莲》,隔了近两年后,另一位作家刘醒龙也于日前出版了获茅奖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蟠虺》(编者注:蟠,音盘;虺,音灰。蟠虺,意为屈曲的小蛇,是青铜器纹饰形象之一)。《蟠虺》是一部关于青铜器、甲骨文,以及关于曾侯乙尊盘的小说,“我家就在湖北省博物馆边上,所以经常会去看它。”上周,《蟠虺》的首发式放在了湖北省博物馆,当天来了很多学者和官员,在首发式前一天,刘醒龙接受了早报记者专访。 获了茅奖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多坏” 到武汉时,之前作家方方不满某诗人全票入围鲁迅文学奖评选名单的新闻还总被提起。“那些烂事!” 关于武汉文学界的那些事,刘醒龙更愿用长长的停顿回答,“我们不谈这个话题了吧!”和武汉作家公开谈论这个话题,这也许是“准答案”。 获得茅奖这三年来,刘醒龙觉得不能说他的生活没有改变,获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获奖后,自己活得更为洒脱了。你说获得茅奖对一个作家没有影响,这是伪君子。有作家瞧不起茅奖,也是伪君子。”刘醒龙在2011年参加颁奖的时候说,“你拿过之后,认清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许因为获奖,刘醒龙说,他才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有多“坏”。 获得第八届茅奖的5位作家,过去几年中,他们在写作之外的重要内容就是出席各类公众活动,比如各种讲演。刘醒龙算是出席比较少的一位,去年一整年为写《蟠虺》还经常关机一周,“但即便这样,还是参加了很多公共活动,曾经20天内做了6场讲座。”刘醒龙喜欢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早上6点起床,然后去游泳,游泳回来吃早餐,晚上11点前一定睡觉。我不喜欢多说话。”他坚持游泳八年,但到处换游泳馆,因为怕被人认出,“赤身裸体的时候,突然陌生人跟你说话,那是多尴尬的事情。” “被”成为民办教师代言人的这些年 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凤凰琴》发表于1992年,这篇关于中国农村民办教师的小说,感动了很多读者。1994年,李保田和王学圻主演的同名电影,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起庞大的民办教师群体。到了2011年,刘醒龙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就是《凤凰琴》的续作,讲述《凤凰琴》里民办教师围绕“转正”发生的故事。 《凤凰琴》的故事发生在大别山,刘醒龙本人是湖北黄州人,但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从1岁起一直生活在大别山腹地英山县。高中毕业后,刘醒龙做过阀门厂工人,然后因为写作长期在地方文化馆、群艺馆工作,在《凤凰琴》发表之后才以特殊人才被引进到武汉市。 刘醒龙不觉得是《凤凰琴》改变了他的生活,“我不认为《凤凰琴》是我最好的小说。相比电影,你会更喜欢小说,电影对这部小说伤害很大。小说的杀伤力更为强大。小说与电影有质的区别,我知道很多人通过电影知道我的名字,猜测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其实是错的。” 因为《凤凰琴》,这些年刘醒龙“被”成为中国民办教师的代言人,“不是我关注民办教师,是他们关注我。每次如有预告的公开活动,就有民办教师过来。他们用企盼的眼光看着我。早几年,他们是希望我作为公众人物能对外传达一些关于民办教师的信息,现在,他们就是来看我。”刘醒龙在20多年前写民办教师,只是因为身边有那么多人属于这个群体,“我很多同学就是民办教师,我认为民办教师对中国社会发展、对乡村启蒙起着巨大的作用。” 刘醒龙的《天行者》和《圣天门口》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天行者》被改成了《我们光荣的日子》,不参与影视剧改编的刘醒龙,有时候觉得,回头再去看电视剧版,“那是自取其辱。” 《蟠虺》古文字多但不怕读者不认识就不去读 《蟠虺》的首发式放在了湖北省博物馆,里面珍藏着大量国宝级文物,比如编钟、越王勾践剑,刘醒龙却为博物馆里另一件国宝曾侯乙尊盘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和很多游客一样,刘醒龙对家旁边的博物馆,感兴趣的还是那些镇馆之宝,200 年,他带他的美国译者去例行参观,“那天正好一位工作人员认出我来,她说带我去看比编钟更好的东西,以前也看过曾侯乙尊盘,但真正留下烙印的就是那次,她对我说,这才是国宝中的国宝。”刘醒龙年轻时曾做过车工,他感慨于曾侯乙尊盘如此复杂的工艺,“天衣无缝、百无破绽,真是鬼斧神工。我经常会感慨。突然有一天我觉得,这可以写成一部小说。” 在《蟠虺》里,刘醒龙用悬疑小说的手法写了关于曾侯乙尊盘失而复得的虚构故事,以及围绕着曾侯乙尊盘展开的政治权力博弈。小说用了悬疑小说的框架,并介绍了大量关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知识。在写这本小说前,刘醒龙说自己关于青铜器和甲骨文,“不能说零知识,100分有5分吧。伴随写作而来的是大量关于青铜器、古文字的阅读,真的很枯燥,阅读中经常发现,很多字我都不认识。” 刘醒龙并不认识青铜器专家,只认识几个楚文化研究学者,“但我们也从不谈专业的事情。小说不是去传播知识,不是对知识、历史的真伪做出佐证,我只是想强调文化的价值。”刘醒龙也知道自己这部小说的书名,绝大部分读者都不知道怎么读,“这是在为难读者。很多学者也不一定能马上读出 虺 这个字,我在小说里用了大量我们现代人不用的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直不用就是废弃了。”刘醒龙不怕因为读者字不认识就不读他的小说,“有时候我觉得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人的认知有惯性,我们这些文化人必须有意打破惯性。这也是文化的意义。”他提到了去年的汉字大赛,“有谁知道这样的节目最后也能火呢!” “我个人很喜欢悬疑小说,写这样一个故事,我没办法用其他形式。曾侯乙尊盘是怎么制造的,它的工艺是怎样的,至今还是谜,在学术上争论不休。何人拥有,何人制造,随国和曾国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悬疑,都没有定论。所以在我看来,只能用悬疑方式来写一个关于曾侯乙尊盘的故事。也只有这样,才让小说不至于太枯燥。”小说里青铜器专家曾本之和他的同事、学生、朋友为寻找和保护真正的曾侯乙尊盘,有人自杀,有人入狱,更多官员则觊觎国宝,希望能让自己官运亨通。 “玩青铜器,普通人是玩不起的,玩得起的,那说实在话,有特殊心理的,可能追求祥瑞之气,普通人要祥瑞之气干嘛。我们现在有些人,勾结在一起玩这个。小说把当代官场斗争联系在一起,明眼人读得细的人都读得出来。”但《蟠虺》毕竟不是官场小说,现实权力斗争放在了背后。“当地一些官员都看了,尽管有敏感事件,但他们没有提出有什么问题。” 刘醒龙在2001年出版《痛失》,2002年出版《弥天》,它们发表出版后相继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遭遇,只因为书中一句话,《弥天》直到12年后才允许再次出版,“当时也觉得蛮憋屈的”,“现在因为茅奖,也算是(有了)护身符吧。” 在《蟠虺》里,刘醒龙用悬疑小说的手法写了关于曾侯乙尊盘失而复得的虚构故事,以及围绕着曾侯乙尊盘展开的政治权力博弈。小说用了悬疑小说的框架,并介绍了大量关于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知识。 (实习编辑:王谦)丁桂薏芽健脾凝胶怎么吃
哪些原因会引起腹胀
血糖高的危害
- 上一页:描写景色的好词有哪些
- 下一页:我总说
相关阅读
- 无儿无女的梁朝伟妻子,抱着李湘女儿挺有慈母样,一身黑装有气质
- 柳岩与妈妈穿旗袍录节目!身材高挑妆容显清纯,母女眉眼想像中相似
- 应采儿带儿子出游,老大外表帅气招风耳惹眼,小儿子清秀似女孩
- 清代和田籽玉“心即是文殊”柱状勒
- 西南政大某男孩子,对“唐山打人事件”发表不当言论,被学校处分
- 恋爱的人总以为自己看得见未来
- 纪录片客串最主要的三大类型
- 蓝天燃气(605368.SH)发预盈,预计上半年盈利3.2亿元-3.6亿元,同比增加65.75%-8
- 通威股份(600438.SH)2022-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投资者购买 斥资约54.88
- 妈妈本想给宝宝拍大片,谁曾想宝宝的小步伐亮了,网友:实在太可爱了
- Alessandra Rich 2022早秋系列,修身廓形的韵味,亮点更添时髦
- 重磅!墨尔本顶级私校酝酿新校,学费低很多!华人妈亲述4岁琪一波三折入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