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信托背后折射出产品分析缺位公开

浏阳历史网 2020-04-23 14:20:32

证券时报 游芸芸

近日中诚30亿元矿产信托拉响风险警报,引发了谁来为这些信托产品兜底的讨论,信托危机蔓延的话题延续升温。在这一桩看似偶然,实为必定的信托计划高危事件背后,隐藏着金融机构产品分析分类缺失的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目前各方还在就中诚信托产品触及的山西能源企业不能如期兑付,究竟应当由信托公司还是银行来兜底,抑或由投资者承担损失等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该事件对相干各方,乃至给整个金融业带来的极大警示和鉴戒意义毋庸置疑。

抛开结果不谈,单就项目前端风险把控而言,信托公司在项目调查基础上是不是做到了风险可测、可评估和风险充分揭示?销售银行是否做了尽职调查,是不是对产品分析分类评估,是不是向投资者充分揭露风险?而投资者是不是了解项目信息表露情况,明白资金在可能获得10%左右收益的同时也可能会血本无归?

通过上述问题便可追溯项目关键风险点的真实状态,实际上,也贯穿了所有金融理财产品销售的主要环节。

据界人士透露,信托经理在信托项目过会时,通常补充称这是某某银行相干项目。因银行能提供授信额度,如果产生兑付风险,银行将发放贷款替换信托资金。这类背后有人兜底的销售模式在业界屡试不爽。而在银行销售端,产品分析分类通常仅走过场,销售人员往往会变相夸大收益,含糊地介绍风险情况或否认有风险。

此种销售套路在保险、证券、等领域屡见不鲜。只是在多米诺骨牌效应未到之前,少量投资人或者投资机构默默地买单而未让市场领略其破坏力罢了。

产品发行人和销售方如果不能履行产品分析分类、充分披露和提示产品风险属性等相关义务,那么由知情的投资者自行承当最终风险的市场铁律就会被无情打破。

如今,一场理财市场争取大战已拉开序幕。继创新闸门打开之后,、保险、公募基金等行业纷纷出台各种新政,相干金融机构投资范围大幅拓宽,原本如鱼得水的信托和银行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

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通过各类机构销售,理财产品的络越来越大。券商、期货、保险、公募基金都将陆续全面加入到产品供应商行列,各种产品供给数量势必不断地创出历史新高。这对投资者而言,均衡配置规避风险、资产保值增值更具可能性。但对于此前投资范围狭窄的金融机构来讲,前景并不是一片广阔。

正准备扬帆出海的各家金融机构,除针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主动管理以外,产品分析分类尤为重要。深圳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分析分类系统近年在机构投资者中建立起一定的口碑。虽然其优选的各类基金、券商、保险及信托产品收益率并非最高,数量也相对有限,但稳定和针对性强的产品体系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投资体验。在产品销售形成良性循环以后,获得了投资人的信任和优秀产品提供商的长时间合作。

与之相反的是,熊市中产品分析分类缺失的银行追逐高佣金而导致投资人大幅亏损,继而造成品牌信任度下降。“越亏损越不敢卖”恶性循环一旦构成,理财产品销售便不可能真正构成。

此前,产品分析分类也许只是一些机构销售时的噱头,那么,信托产品风险警报拉响或许对其是件好事,最少能让金融机构深入感受到它的重要性。

韶关白颠疯医院哪家好
北京看牛皮癣要花多少钱
深圳肛肠医院地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