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在地中海畔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

浏阳历史网 2020-09-16 11:57:12

在地中海畔,中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们像挺拔的香柏树,伸展爱的枝叶,呵护辛尼亚小学的孩子们远离战争伤害 中国工兵的辛尼亚情结 ■楚沄浩 王永安 本报特约通讯员 彭小明

04:30:44   来源:解放军报   

新年刚过,笔者走进第13集团军某工兵团团史馆,见到了记录这感人一幕的照片。在团史馆里,像这样记录中国工兵与辛尼亚小学孩子们真情故事的照片,贴了整整一面墙。

“每当水车驶入校园,看到孩子们欢快地提着水桶围上来,我就感到,帮助别人真的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曾3次参加维和的汽车连驾驶员康玺,指着一张照片说。

受地质条件影响,辛尼亚小学所在地区长期缺水,不少孩子因饮用劣质地表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中国营营区里有一口深达160多米的水井,是当地唯一优质稳定的地下水源。进驻任务区后,官兵们就组成义务送水队,每天为辛尼亚小学送去生活用水。

毛泽东重视非常:中央政治局连开3次会议

“每次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给他们讲解爆炸物防范知识就会格外用心。”地爆连连长王刚指着另一张照片对笔者说。画面上,头戴蓝色贝雷帽的王刚指着CFO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组织者模拟地雷详细讲解,一群阿拉伯少年仰着小脑袋认真聆听。

辛尼亚村遗留着大量地雷、子母弹,果树枝头、草丛深处,都可能藏着未爆弹。孩子们安全防范意识差,难免出现误碰爆炸物受伤的情况。官兵们在努力搜排村内生活区未爆弹的同时,定期为辛尼亚小学的孩子们上安全常识课,久而久之,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每逢新生入学,他们都会给孩子们上一课。

这份深深的爱,更是让翻译杨科时刻牵挂着地中海之畔一个名叫哈伦·拉希德的11岁男孩。前两天,杨科还给正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战友吴松涛打,托他去看望小哈伦。

小哈伦的父亲在战争中去世,母亲改嫁,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庭不幸导致小哈伦出现轻微的自闭症状,不愿和同学交流。注意到小哈伦的异常后,官兵们对他格外照顾,杨科更是主动担任他的心理疏导员。

2013年春节,官兵们邀请小哈伦和几名同学到中国营做客,给他们展示舞狮、太极拳等中国传统文化,教他们写汉字。见小哈伦对太极拳很感兴趣,官兵们就一招一式地教他。



兰州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我成功啦
牙体牙髓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