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浏阳历史网 2020-01-13 18:49:06

故乡,那街心的铺路石……(原创)

人到暮年,思乡的心结往往越来越重,“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种思念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有人思念故乡的山山水水,有人思念故乡的一草一木,而我念念不忘的,却是故乡街心的那一块块黄白相间的铺路石,久久萦系于心,不能忘怀…。

我的家在湖北随州安居区河源店(无论是随州、还是安居,都是有故事的地方,后叙)这是一个小小的集镇,南北全长不过五六百米,东西街面宽约八九米,与常见的南方小镇用石板或卵石铺就的街心不同,我们的街心全部采用淡白和淡黄色的火石镶嵌而成,远远望去,犹如一条色泽斑斓的玉带,延绵逶迤,围系在小镇腰间,美不胜收。

河源店这个小小的集镇,历史源远流长。我小时候街道两旁的房屋,据传在明代一场大火后的上重建。而用火石铺成的街心,由于水火不侵,其可追溯的历史则更为久远!究竟先民们是出于什么样的智慧,采用了如此独特的材料来完成这一旷世工程?原来,我们小镇北有一座火石山,那里蕴藏着大量的火石,先民们就地取材,善加利用,才为后人留下了这经久耐用的宝贵遗产,每每想到此,不由得从心底里对先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

火石(燧石)

小时候,时不时同小伙伴们到这座不高的火石山上玩耍,顺便捡几块火石拿回家,给妈妈留作与火镰(注1)配合取火。那时家里很穷,买不起洋火(火柴)只能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来引火煮饭、点灯照明。偶而我们还会拾到一些黑色陶片,便会高高兴兴地拿回家,用它来玩玩“打水漂”“砸香签”之类的游戏。到后来,人长大了,知识丰富了,才知道这些所谓火石的真正来由,更明白了这些陶片也不是一般的物件,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火石(燧石)山

这条火石铺就的街道,日夜伴随我度过了清贫的童年。从清晨到夜晚,从春夏到秋冬…。

每天, 当晨曦在东方露出一点点鱼白时,街道上便出现忙忙碌碌的行人,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挎着箩筐,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能够占据到一个好的位置,尽快地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不长时间,从街头到街尾,便挤满了形形的摊位,卖菜的、卖粮的、卖肉的、卖鱼的…,人们不时的高声吆喝着,此起彼伏,如同一曲激情的大合唱!乡亲们坐在街心被太阳晒得暖暖的火石上,享受着温暖,享受着收获…。

集市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集市上卖针的摊贩。早早地,他就选择了一个宽敞的位置,先在地面上放上一张厚厚的草纸,又将一块干净的红布铺在草纸上,边铺边大声地对围观的人们说道:“你们这街面的石头也太硬了!我在别处都没见到过!一不小心,就会把我的针崩断了!”众人好奇地讪笑着。

见围观的人多了,卖针的掏出几包针摆放在红布中央,口中唱道:“客官你请听,五百块(旧币,相当现在五分钱)一包针,如果你不买,我再添五根针!”说着,他伸手从嘴唇上含着的针里分出一排,手臂高高举起,“唰!”的一声,向下一甩,只见五根钢针齐刷刷地并排扎在红布上,观众们不由得齐声叫好!话音未落,卖针的又唱道:“看来你嫌少,再送你三根!”“唰!”的一声,又见三根钢针顺排而立!围观的有心动者,便掏钱买走了。整个上午,卖针的如此三番,只累得气喘吁吁,口冒白沫,但收获也不少了。

中午时分,罢集了,很快地,街上赶集的人就散尽了。正好我们小学生放学,这街道上便成了我们的天下。孩子们无论男女,一码儿地光着脚(省鞋)踩着滑溜溜的火石,喊着叫着,唱着跳着,在这美丽斑斓的玉带上,尽情地玩耍…。

晚饭后,劳作了一整天的大人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街心聊天。孩子们或嬉笑玩耍,或追逐打闹,我则静静地躺在妈妈身边街心的火石上,享受着火石中太阳留下的温暖,享受着妈妈亲切的爱抚;遥望着碧空如洗的星空,寻找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寻找北方天际那勺子般指引方向的七星北斗…。

我们最为壮观的游戏,莫过于全街小伙伴们一起砸火石的行动。一般我们通常选择在月亮迟迟羞于露面的夜晚,天空星云密布,街道上幽黑一片,小伙伴们手里拿着从火石山捡来的火石,用力地敲打街面上的火石,两石相击,瞬间火花四溅,远远望去,整个街面上繁星点点,好似天上的银河陨落人间…。

就这样,儿时生活的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心底里不断地沉淀、镌刻,直到后来上中学,离开故乡,来到了遥远的东北,这儿时的记忆才逐渐隐退,慢慢淡化…。唯一没有忘怀的,是街心那些曾经与我朝夕相伴的那一块块淡黄淡白色的石头,那能飞溅出灿烂火花的火石。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渐渐地明白了,我们口中这所谓的“火石”不但有一个显赫的名字—“燧石”而且还有着显赫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史中极其重要的武器,人们曾经用它狩猎;人们曾经用它取火;人们曾经用它作为工具,建房造屋;人们还用它做为刀枪,参加过战斗!

燧石矛头

原始人武士

一晃儿,几十年过去了。21世纪初,对于我来说,一个性的传来----距离我故乡不过七八公里的厉山(古称烈山)竟然被国家有关部门确认为原始先祖“神农炎帝故里”那里有神农出生并且居住过的“神农洞”还有神农井 、三皇五帝山、 神农祠、 娥皇峰等一大批时代的遗迹。神农尝百草,明医药 ,植五谷,训,开市集 ,活动区域遍布200公里开外的神农架等广袤的地带。细想起来,我们镇北那蕴藏丰富的火石山不正好是炎帝神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后勤战备库吗?

炎帝神农

神农洞

神农庙

神农大殿

题词

猛然间,我儿时的记忆被全部唤醒,故乡生活的一切都活灵活现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那样清晰,那样亲切!而占据首位的仍然是我们曾经在它身体上踏过、跳过、躺过、亲近过的,那街心的铺路石一一黄白相间的燧石!

我爱燧石!

我爱它的刚强。用它打磨出的利刃如同钢刀一样锋利,在钢铁尚未出现的远古时期,先祖们用它猎杀过飞奔的野兽,它制成的矛头、箭矢,能够刺穿野兽坚韧的外皮,经久耐用。

我爱它的内敛。它的外表冷若冰霜,心底里却藏着一团火,一旦人们需要它,它便绽放出星星之火,给人们以温暖,给人们以希望。

我爱它乐于奉献、安于平凡。它粉身碎骨,磨砺成器,为远古的先祖猎取食物,改变了先祖们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它驱散黑暗,为先祖们带来光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后来,历史前进了,它们却被深深地埋在底层深处,守望着先祖们遗留在它们身上的印记。几千年后,得以重见天日的它们,从不炫耀,从不居功自傲,依然默默地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内,向后人展示着先祖们曾经的。

我爱它铮铮铁骨,表里如一。故乡街心镶嵌的燧石,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雪雨、人踩马踏,当初石面的棱角早已被磨削得光润圆滑,但是它依然色泽绚丽,坚硬如初!

故乡这条燧石铺就的街道,北逐中原,南通湖广,千百年来,多少英雄好汉曾在这里驻足、过往!抗战时期,鄂豫皖边区政府成立,陈少敏(注2)等同志在这里长期工作,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妈妈讲起过陈大脚(陈少敏)手持双枪在我的故乡一带与敌人英勇战斗的故事,至今仍难以忘怀。

故乡这条燧石铺就的街道,留下了多少党人英勇的足迹!长期的经历又练就了他们卓越的品格。1968年,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开除同志党籍时,陈少敏同志是全党唯一没有举手的中央委员!在当时那种政治气氛下,能够刚正不阿,坚持正义,这是一种何等英勇的气概!铮铮铁骨,一身正气!陈少敏同志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大无畏精神,不正是燧石品格最真实、最鲜明的写照吗?

故乡,那街心的铺路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平凡的儿女,更潜移默化地练就了他们立人于世的优秀品格…。

抗战时期鄂豫皖边区政府领导人、陈少敏

左陈少敏右

注1:燧石取火,最原始的方法,是以石击石,撞击出火花,点燃草绒取火。后来发展为以铁器与燧石敲击,火花更大,取火也变得更加容易。铁器大都制作成镰刀状,故称为火镰。

注2:(年)湖北红安人,17岁参加,是我国在、之后的第三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

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齐光

陈少敏:1902—1977.12.14女,山东寿光人。1927年投身;1928年加入。曾称赞她是“白区的红心女战士,的贤妻良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沙场上,她又是一员杰出的女将。

解放后,曾是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生前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前副主席、中国纺织工会第一任主席等职。

在中,她是唯一一位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表决“把永远开除出党”时没有举手的人,受到、一伙的残酷,1977年1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小孩老是便秘
冠心病会不会头疼
吉林治疗妇科医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