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曹先生徐秀康画作2017总结版

浏阳历史网 2020-08-14 06:44:14

想起曹先生 徐秀康画作2017总结版

想起曹先生。

徐秀康。

春节将至,我又该回老家写春联了,想起了曹先生。我的老家,在蜀南一古镇,一条坑坑坑洼洼的石板街,两边串着七八十户人家,街一头临河,另一头有一古庙,曰川主庙,数重殿宇,斗拱飞檐。庙门口有一铺面,约六七尺开间,活页木板门,铺面专营书写对联。家乡有一习俗,就是某家婚嫁寿庆,亲朋好友会到镇上写一幅对联相送。对联收得越多,主人越觉得体面。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但凡某家婚嫁、寿诞,堂屋四壁皆挂满了红红的对联。据大人讲,镇上字写得最好的,首推川主庙门口那位先生,只知姓曹,不知名讳。曹先生解放前教过“鸡婆学”私塾“文革”期间曾被人押着游过街。

小时候,我经常跑到曹先生铺子里,看他写字。逢场天曹先生生意特别好,八仙桌被围得水泄不通,我常从人群的大腿空隙间钻进去,死死拽住桌子脚,把头探出桌面,看曹先生龙飞凤舞。散场了,铺子里冷冷清清,先生喜欢摸我的脑袋,有时还会塞一块糖在我嘴里。先生无儿无女,一个人过活,家乡人说他清高,不喜欢与人打堆,我却觉得先生和蔼可亲。我清楚的记得,曹先生给我讲过“点似桃,捺是刀,书法是国粹”之类。我对书法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有一次,先生的一幅对联写错了一个字,他把对联扔进了废纸篼,我去捡了起来,问先生能不能送给我,先生笑呵呵的答应了,那幅对联我珍藏至今。以前只知先生字写得好,但说不出个所以然,后来,常看那幅对联,知道了先生写的是明清流行的“馆阁体”兼有颜体的特点,写得大气雄浑,遒劲有力。先生还送过我一本线装的《玄秘塔》拓本,只可惜被我弄丢了。

我因为到外地求学、就业,辗转越南,柬埔寨等地,离开老家多年。重回故乡时,已是时过境迁,川主庙已变成粮站;对联铺变成了,我向街房邻居打听曹先生,得到的是先生已故去五个年头了,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曹先生的生意每况愈下,吃饭都成了问题,被政府列为“五保户”我听了,心一下沉重起来,感到悲哀,不仅为曹先生的故去,也为家乡人。送对联的习俗不知从何时兴起,怎么到现在就传承不下去了呢?这是一种“文化”呀!

我寻到曹先生的的墓地,墓前立有一碑,我上前跪拜,脑海里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临行前细看石碑上的字迹,我吃了一惊,看字体分明是先生所书,我这才知道先生的名字曹焕章。

徐秀康艺术简历,男,生于1971年5月,客居越南市14年,现居成都。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硬笔。

2005年 获【书法报】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2006年 获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最高奖全国奖2007年 获【书法报】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最高奖甲骨奖。

毛笔。

2004年 省第一届书法教师书法展入展2005年 省首届谢无量奖入选2011年 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入展 2011年 首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入展。

2017"翰墨天府"成都书法年度展入展。

画作。

2017年 "墨韵青城"成都青城山五人书画展。

书法作品曾发表在《书法报》《中国钢笔书法》《写字》《书法赏评》《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等。

钢笔。

徐秀康。

七十年代,村人无钢笔,视之为身份学识象征也,二狗高小毕业,于村属高知,其梦寐求钢笔,苦于无银两。

二狗入城,返,上衣兜别钢笔,村人惊羡!某欲借之,言无墨,因无人见其用,久之 遂问其母,其母忿然曰,岂有笔焉?其于城灰堆只拾得一笔帽耳!

江苏治疗癫痫病费用
小孩中暑
运城男科医院咋样
如何调整经间期出血
鸡西白癜风专治医院
科技创新助力经典名方,“太极藿香正气液传统制作工艺”列入非遗名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