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浏阳历史网 2020-01-07 01:55:12

柳公权心正笔正翻译解读

柳公权心正笔正翻译解读

有一次,唐穆宗看柳公权在写字,一面感慨柳公权运笔熟练,一面称赞他字体娟秀。

柳公权作品

便问柳公权在书法练习上有什么秘诀,柳公权对唐穆宗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心正如思,笔化浓山,笔画则姿正也。”柳公权这句话有双关之意,他不仅告诉了唐穆宗自己练字时的技巧,也从侧面告诉唐穆宗治理国家大事,也需要“心正”。这句话是柳公权是书法艺术上的经验之谈。作为一名书法家,柳公权在书写作品之时需要全神贯注,心神清明后,才能学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所谓“用笔在心”从一个侧面也体现出了柳公权在“心学”上的造诣,旨在将伦理观念与书法艺术进行融合。圣人之学在于心正和笔正,练习书法作品也一样,从心出发的作品才是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行为处事上,柳公权依然秉行“心正”的做事态度。曾经一次,唐文宗说起了汉文宗在生活习惯上非常节俭,便以自己的衣袖为例,声称自己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在场的大臣们都赞颂文宗节俭的品德,只有柳公权不言不语。文宗问他为何不说话柳公权说,君主的大节在于任用贤能,听正直大臣的谏言,洗衣服方面只是小节,君主不应该看中。唐文宗很欣赏柳公权谏言能力,便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柳公权用“心正”写出世人感叹的“柳骨之姿”,他也以“心正”劝谏皇帝,成为了一代名臣。而他的“心正笔正”理念,备受后人所推崇,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写文章来赞扬柳公权“心正笔正”理念。

柳公权楷书作品欣赏

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柳公权在书法上有很高的名声,尤其以楷书最负盛名。

柳公权作品

在书法上,柳公权临摹和研习了王羲之、钟繇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在这基础之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在楷书书法作品方向上,认真学习了颜真卿的书法技巧和字体,随之进行了融合创新,开创了“柳体”,柳公权的柳体作品也成为“唐书尚法”的代表之一。柳公权的字体展现了字瘦而硬的特征,以此说明下笔的力度很足;除此之外,书法作品干净秀丽,一幅作品一气呵成,比较连贯流畅;以及书法作品的结构很严谨,字体之间充满整体性和力度美。和颜真卿的颜体相比,柳公权的柳体均匀瘦硬,后人称俩人的作品特点为“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在六十四岁时候书写的楷书代表作,笔法苍劲而有力度。在颜体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柳体和创新,字体紧密而富有力度,整个画面干净利落,富有美感。《玄秘塔碑》被认为是书法大家柳公权的鼎峰代表作,字体美观,字体形式体现了柳体书法特点。这部作品虽然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

除此之外,《金刚经碑》、《平西郡王李晟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冯宿碑》、《羲阳郡王苻璘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刘沔碑》都是柳公权楷书经典作品。

柳公权为韩休曾孙墓志撰文是怎么回事

不久之前,在西安市长安区发现了一块碑文,经碑林区博物馆鉴定

,此墓碑的主人是韩休的曾孙韩复的墓碑。

柳公权为韩休曾孙墓志撰文

让人称奇的就是墓志的撰文者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韩复的墓志材料为青石板,坚硬无比,外观呈现斗形,在墓碑的中间用篆文写着“唐故左庶子韩公墓志”。柳公权为韩复写撰一事,引起了人们纷纷猜测。后人常见柳公权流传于世的书法作品,但是柳公权撰文作品却很少见。经过考察史料可以得出,柳公权是韩复的堂舅,会不会是因为亲戚关系,柳公权才会给韩复撰文。但是,有关专家解释到,可能还有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经过查证,柳氏和韩氏有过通婚往来,姻亲上有联系。所以,柳公权或许是出自亲人和友人两方面的关系而写撰文。

柳公权在碑文上,详细地介绍了韩复的生平。韩复是韩休的曾孙,曾经韩氏一家门第显赫,经过安史之乱后,韩休有七位子孙被杀害。所幸韩复的父亲幸存,得以安全的生活下来。在韩复八九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含辛茹苦的抚养韩复长大。不幸的是,韩复父亲早逝,韩复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庭的主心骨,既要读书,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后来,韩复入朝为官,官至四品。其中,柳公权还写到韩复的死因,即死于糖尿病,共享年六十九岁。柳公权书法作品常见,而撰文作品不常见,所以这幅《柳公权为韩休曾孙墓志撰文》就愈发弥足珍贵。

烟台牛皮癣医院
亳州治疗阳痿早泄方法
北京熙仁医院专家
友情链接